
随着冬季天气越来越冷,儿童发热性疾病越来越多,各个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数量激增,人满为患。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发热时如何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特别是在基层或患儿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仍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用药情况,在此由汝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主任张江敏,副主任医师,给大家科普解读2020年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的《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以下称《共识》。
共识指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 ℃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同时指出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利弊并存,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6]。因此临床应用解热镇痛药需要遵循5R原则(合适的病人、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量、合适的给药时间、合适的给药途径)。
发热同时也是观察病情是否好转及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切忌滥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导致病情迁延加重等。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 ℃或因发热出现了不适感或情绪低落时,可采用退热剂,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同时也应关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的副作用,特殊情况下应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退热药物。关爱儿童健康,从合理使用退热药物开始。
供稿:王婉璐
供图:常艳芳
编辑:秦俊杰 李佳梅
投稿邮箱:rzsyn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