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八十高龄的老先生对张利涛主任进行了感谢!老先生反复胃痛己五十多年,期间有数年未痛,以为痊愈。那想因不慎饮食,再次复发,反反复复至今未愈。期间多次行胃镜等检查,显示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情况,发病至今进行了抗螺等各种中西药治疗而无效。因久治不愈,而饱受痛苦!后打听到张利涛主任受教于中国脾胃病专家,“国医大师”李佃贵,擅长治疗此类疾病,遂前往汝州市人民医院求诊,查体:剑突下压痛,无腹肌紧张、反跳痛,舌暗苔白,稍腻,脉弦紧。属“胃脘痛”范畴,证属寒湿犯胃,遂温胃散寒,化湿行气、止痛。经张主任中药治疗一个月就疼痛消失,老先生深表感谢,表示继续巩固,杜绝复发!
胃病包括很多种,常见的如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
中医理论当中,脾胃是相对应的脏腑,内有经络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中医习惯称为脾胃病。随着现代解剖学的进展,脾胃病的概念在慢慢弱化,现在涉及消化症状的大多都称为胃病。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中医探胃病
1.味道过重、过冷、过热的食物、调料,容易刺激胃黏膜,造成胃病。2.偏嗜肥甘食品,会影响胃中消化酶的正常分泌,导致消化功能减退,而引发胃病。3.长期嗜酒。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可导致胃的溢性充血和炎症,呈急性胃炎状态;而持续高浓度的酒精刺激,则可发展至胃出血或诱发胃溃疡出血等。4.嗜浓茶和咖啡。浓茶、浓咖啡亦能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导致胃黏膜损伤。5.饮食偏食、无节制、无节律都会对胃有一定的影响。精神因素对胃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过度导致胀气郁结,气滞血瘀,脏腑先后造成脾胃损伤。
后天不足、过度劳损、乱服药物
若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年老体衰,大病、小病服药过度,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症,影响胃的健康。
中医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失和降、升降失调可导致胃脘痛、恶心等症状,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可出现胃部烧灼感、反酸等症状,治疗需以补其不足,调理升降为主。中药内服是在中医辨证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四诊合参,来辨别胃病的证型,采取治疗策略,如脾胃虚弱、胃寒等引起的胃病,可用温中和胃、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理中汤等,如肝气犯胃引起的胃胀、胃疼,可用采用疏肝和胃的药物,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药物;

常言道: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治胃病,养胃是关键。七分养,该怎么养呢?01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02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03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04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胃病复发的关键。
简介: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急诊科主任、康复二科主任,现任中医科主任、国医馆负责人,曾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次进修,擅长心脏及脑血管病、各种疼痛性疾病、焦虑抑郁症、失眠症及肝硬化腹水、慢性胃肠病的中医诊治。并对疑难杂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为仲景医学会会员,汝州市第一届优秀中医,第三届、第六届优秀医师。地址:汝州市丹阳中路人民医院(南院区)住院部1楼中医科(病房)
供稿:陈晖
供图:陈晖
编辑:秦俊杰 王婉璐 焦若莹
投稿邮箱:rzsynk@126.com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人划线